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艺术与传媒学院

一、学院文化

FAC:Fusion of Art and Culture(艺术与文化的融合):LOGO中字母元素象征着艺术与文化的交汇,体现出学院在培养多元化艺术人才方面的使命。

Forward-thinking and Creative(前瞻与创意):设计线条的现代韵律与创新元素交相辉映,展现学院对艺术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与前瞻布局。流动的线条和色彩象征着无尽的创造力和灵感,鼓励学生突破界限,追求卓越。

艺术之魂:LOGO中形似“艺”的符号,不仅是对艺术本质的直观呈现,更是对艺术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诠释。引领学子们深入艺术殿堂,探索艺术的无限魅力与深层内涵。

中西融汇:LOGO将东方的传统美学与西方的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视觉风格。体现了学院在全球化背景下,致力于将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相融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人才。设计中的平衡与和谐,反映了学院倡导的文化包容与多样性。

知识的阶梯:LOGO中的层层叠叠书本图案,象征着知识的累积与传承,代表着学术研究与教育在艺术培养中的基石作用。它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还寓意着学生们在学院这片沃土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成长,逐步踏上通往艺术巅峰的坚实道路。

迈向艺术殿堂之门:LOGO整体设计如同一座通往艺术殿堂之门,引领学生迈向成功的彼岸。其上升的趋势与开放的姿态,预示着学院与学生们未来的无限可能与辉煌前景,激励着每一位学子勇敢追梦,实现艺术人生的璀璨绽放。

二、学院介绍

艺术与传媒学院是湖北省独立学院中较早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现开设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环境设计等三个艺术类专业,智能交互设计一个工科专业。

学院把握艺术学科发展方向,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襄阳、面向湖北、辐射全国。构建以“三创引领、多维互通”的艺术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以提升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三、师资情况

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我院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高级职称、博士比例达45%。现有湖北省一流课程2门,校级科研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一流课程及优秀课程10余门,教师作品多次入选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各类学术展览。

    四、专业介绍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交互设计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塑造其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备坚实的艺术设计学科基础理论和较高的审美素养;具备扎实的广告设计、影像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UI及智能交互设计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平面广告、影像媒体、品牌策划及数字产品交互等领域从事设计、制作、策划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掌握艺术学学科基础知识及现代平面设计专业知识,具备平面广告设计、新媒体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平面广告、影像媒体、品牌形象及商业宣传等领域从事设计、制作、策划工作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在博物馆、展览馆、设计传播机构、网络媒体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创意、设计、研发、管理、制作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胜任品牌设计、IP研发、平面设计、交互设计、影视媒体设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属于艺术学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广播电视学专业,它是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办学3年基础上设立并成长起来的。经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形成了媒介前沿理论教学和市场项目实践并重的教学特色,拥有数个实践教学基地和多功能演播厅、摄影棚等实验教学平台。目前,专业师资力量充实,具备完善的专业实习基地和实验条件。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学科竞赛中均有获奖,毕业去向率95%,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国际传播视野、审美判断和创新意识;掌握广播电视艺术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传播手段等专业知识,能适应当前人工智能发展时代下的编导行业变革,具备扎实的采写、导播、拍摄、剪辑、运营等专业技能,能够在政府宣传部门、新媒体等领域从事编导、策划、宣传运营、拍摄、后期制作等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媒体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文案编辑、节目编导、创意策划、网络运营、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宣传等方面工作,具有胜任编导、导演、制片人、宣传运营主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

  (三)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是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室内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中国事业人才基石培养计划-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单位。现有家具制作实验室、数字营造实验室、仿真植物景观实训室、艺术专业展厅。高级职称教师7人,教学科研获批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项,市厅级及以上科学研究项目10余项,获批有校级科研团队1项,校级教学团队1项,校级一流课程1门,各类学术专著10余部,学术论文30余篇。毕业设计等各类教学成果多次被光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达10余人,学生近两年就业率在96.44%。

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环境设计基础,开设有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软装设计等核心课程,以及景观设计等选修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具备环境设计方案的构思、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能力;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合作、设计竞赛等方式,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能力;引进行业专家、知名设计机构和建筑企业,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就业前景:在室内装饰、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等领域从事室内装饰、环境施工与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模型制作、工程造价预算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胜任软装设计、家具设计、园林设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

  (四)智能交互设计专业

智能交互设计专业立足“新工科”的培养理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和产业变革,将设计创意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有机融合,核心解决信息物理系统(智能体)与人、环境、社会的智能交互与人机(环境)协作共融问题,涵盖了AI、VR、智能软件、硬件系统,包括了数字媒体、用户体验、服务设计、产品设计,是一个跨越设计、商业、心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所需技能和素养的专门设计人才,掌握技术、艺术、人文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理念、掌握交互软硬件和AR/VR/XR等世界前沿技术理念,以及数据结构,信息架构、工业设计、用户体验、视觉设计、人机互动等各种学科理论知识、熟练应用各类交互传感硬件、互动装置和多模态互动系统。

培养目标: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所需技能和素养的专门设计人才,掌握技术、艺术、人文交叉融合的多学科知识理念、掌握交互软硬件和AR/VR/XR等世界前沿技术理念,以及数据结构,信息架构、工业设计、用户体验、视觉设计、人机互动等各种学科理论知识、熟练应用各类交互传感硬件、互动装置和多模态互动系统。

就业前景:本专业毕业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具有十分广泛的就业岗位,可以在互联网、制造业、农业、医疗、通信、文化教育以及服务业从事智能系统、智能服务、智能产品的用户体验、人机交互和终端产品创新的开发研究,具体包括:交互设计、用户研究、产品策划、前端开发、大数据分析预测、服务设计等。

    五、人才培养成果

学院在教学、科研及国内外设计大赛中,成果丰硕,师生屡获大奖。教师多次在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湖北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展览和竞赛中获奖。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北高校美术与设计大展、湖北省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等重要学科竞赛和展览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400余项。《动态复原敦煌壁画》等作品在第62届意大利米兰国际家具展暨米兰设计周上展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优秀学子

08级环境艺术设计 李飞 湖北山水青建设有限公司 董事长

14级服装设计 祝雅 襄阳雅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人及襄阳市美好社会组织中心负责人

15级产品设计 曾文文 新疆克州公务员

15级环境艺术设计 周梦源 湖北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15级视觉传达 周丹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

16级人文艺术系张晓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

17级广编电视编导 杨慧敏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

17级广播电视编导 杨飞虎 湖北省天门市公安局

18级环境设计专业 柳兴兴 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2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吴晓妍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六、办学成果

参加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我院老河口木版年画及其衍生的多种文创作品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展览会现场展出,影响热烈,受到央视关注。同时,我院学生以本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为重要契机,展示了老河口木版年画及相关文化作品,为襄阳这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贡献力量。

 

 

 

 






七、产教融合

学院建有艺术设计实训中心、画室、多功能设计教室、专业书法教室、多媒体机房等专业教室,拥有视觉文创、虚拟现实设计、影像实训、后期制作等10个专业实验室,以艺术设计展厅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企业实战训练“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融合育人模式。学院坚持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高度融合的特色育人模式,通过融课程、融体系、融资源的“三融”改革创新,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命力和活力。建设形成多功能演播厅、数字媒体实验室、模型实验室、影像制作实验室等实训场所,华侨城、唐城影视城、横店影视城、丽江古城等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汉江创新创业产业园等实习就业基地,构建“三融理念”,打出“产、学、练、用、就”为一体的育人特色。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媒体运营》课程依托于“襄飘天下”襄阳数智农业产业园丰富资源、先进平台、专业直播与拍摄场地,聚焦短视频运营和直播运营两大核心领域。课程内容涵盖短视频拍摄与剪辑、账号的运营与维护、直播选品、直播话术、直播间搭建、现场直播与控场、数据分析与复盘等,旨在让学生直面市场,通过实战演练,对接行业前沿,深度掌握短视频与直播运营技巧。

 

 

 

 

 

《家具设计与模型》、《园林植物造景》、《装饰陈设设计与制作》等课程中加强与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等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参与教材开发、案例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教师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教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作品30余幅;出版大量专著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