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一、何为精神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卫生定义为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的工作学习。
对于大学生来说,时常也会被学业、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困扰,造成精神上的压力。如果这些困扰不断累积,就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理健康。当异常症状严重到影响身体机能时,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就会发展为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二、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识
在很多人眼中,精神疾病似乎总带着一些神秘的色彩,被误解为怪异的行为,或是被过度简化为一种“极端”的状态。事实上,精神疾病是一种涵盖了多种类型和程度的大脑功能障碍,从轻微的情绪波动到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它们的存在都值得我们关注和理解。
一些常见的迹象包括情绪的突然变化,如极度抑郁或躁狂,或是出现睡眠问题,如失眠或过度嗜睡。此外,一些人可能会表现出对事物反应迟钝,失去兴趣,或是感到疲倦乏力。然而,这些症状并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它们只是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并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
人们对于精神疾病常常带有误解:
首先,精神疾病只是说明我们的身体某个部分出问题了,不代表这个人有问题,因此不要因为普遍的成见而戴上有色眼镜。
其次,患有精神疾病并不意味着会有暴力倾向。事实上,大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并没有暴力行为,反而他们往往是因为承受着极大的痛苦和压力。
再次,服药并不意味着无法正常生活。很多人认为一旦我开始服药,我的生活就再也回不到正常状态了。很多都是因为大众以及自己对于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污名化,而常常生活在恐惧当中,选择擅自停药,致使病情越来越严重。
最后,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是帮助患者恢复的关键。比起疾病本身,社会的歧视和病人由此而生的病耻感才是回归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碍。我们都应该给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歧视,不排斥,形成尊重、理解、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有需要的人都能自如地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和支持。
三、心理健康小妙招
1.运动
运动是调节负面情绪的重要方法。规律的运动能改善个体情绪,是改善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良方。跑步、球类运动、散步、太极拳、健身操、游泳、瑜伽、骑车等都是较好的选择,每周3次,每次40~60分钟即可。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感兴趣的运动。
2.正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专注于现在的想法、情绪和感受,而不去评判它们,可缓解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症状,且有助于防止这些症状复发。正念会使我们有意识地放松身体、放慢呼吸,这些直接的身体反应,很可能会向大脑释放一些反馈信号,通过激素、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的工作状态,从而起到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放松训练也可以使人僵硬的身体放松,不再感到紧绷,呼吸不再急促。放松的身体状态也有助于形成平和的情绪。
3.调整认知
不良的情绪往往由个体对事件的歪曲认知和评估而产生。当情绪不好的时候,停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头脑里的想法,再去认真思索这些想法是否有一些偏误,或者与现实并不相符等,修正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情绪就会有所改变。
4.寻求支持
当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及时找信任的身边人聊一聊,不仅可以把积压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倾诉出来,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本文转载于公众号:CAUC心理健康(ID:gh_2fef6500b6ec)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TYXccByhq-gF3i-z4yb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