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高科技体现在新质生产力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的全过程。着眼于新质生产力从形成到发展的生命周期,科技创新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仍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进方向。着眼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通过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结合得以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主导和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高效能体现在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之“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之“高”和生产效率之“高”。其一,基于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创新效率。其二,伴随着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促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逐渐成熟,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将持续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其三,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变革,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高质量则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实现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强调“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沿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进路,新质生产力被视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其内涵昭示着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而言,一方面,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通过作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诸要素,促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主导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坚持将科技进步引发的创新动能作为发展动力,告别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传统动力模式,以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以创新驱动实现生产力跃升,是体现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的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引领更高质量的发展。之所以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必须是新质生产力,是因为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突破技术“卡脖子”环节,补齐产业“短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和服务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顺应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基于此,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使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作为载体的产业,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未来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以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产业高端化方面,要一手抓基础支撑,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另一手抓产业高端装备引领,在大飞机、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迈进。在智能化方面,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及应用,通过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感知和采集,以及人工智能与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等方面的智能化变革,形成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智能生产和运行系统,打造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在绿色化方面,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通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提升当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新动能。一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二是要培育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破除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各类障碍,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三是要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催生更多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经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提供创新内核,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产业载体。
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促进创新要素向未来产业聚集,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着眼于未来产业,要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建立多元投融资支持体系,为未来产业的培育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要优化未来产业的时空布局,聚焦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和地方产业规划,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变化与各地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的差异,分阶段分梯次开展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支持未来产业企业创业和技术研发,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通过上述举措,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竞争新优势。
(作者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